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武汉落户新政策解读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武汉落户新政策解读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武汉户籍落户条件:
中心城区投靠方年龄35周岁以上或结婚10年以上;远城区投靠方年龄30周岁以上或结婚5年以上;限配偶及18岁以内子女。
二、父母投靠子女所需条件:
男性60周岁以上,女性55周岁以上;或夫妻双方退休,一方年龄达到标准的;对因工作调动等原因在其他地区离(退)休的人员需回我市投靠子女的。
三、子女投靠父母所需条件:
未满16周岁,或不满18周岁的高(职)中学生随父随母可选择;限被投靠人的子女。
四、投靠亲属所需条件:
父母双亡无人抚养的孤儿,无子女的孤老投靠亲属。
五、收(抱)养子女所需条件:
好处:武汉的户籍可以让你以后的孩子上学更容易,因为好多地方的学校都需要武汉户籍,你可以买学区房在那里,你的孩子也会比别人更有优势。
坏处:武汉的压力比较大,生活节奏比较快,现在通过上学获得武汉户籍的人有很多,所以不算是一个比较稀罕的事情。
优点:首先成为武汉人。上学、教育、医疗、武汉市内旅游(有些景点武汉户口免费)都可享受武汉政策。办理身份证、车辆年审、结婚等个人事情都可以武汉办理,不用跑回老家办理。
缺点:如果你是农村户口,成为武汉户口后会失去农村宅基地继承权。
武汉户口目前看只有优点,没有缺点。武汉户口的优点就是可以有资格买房,另外就是小孩教育上面可以享受免费的公立学校入读,在医疗保障,养老保障方面都可以按武汉市***办规定的享受相关***待遇。武汉是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均衡的城市,教育,医疗,商业都不差。
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去年5月7日,在全球服务外包大会上,武汉市相关领导指出,要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及核心竞争力,要推动武汉城市人口从1000万向2000万跨越、武汉经济生产总值由1万亿向2万亿跨越;武汉市定位从中部中心城市提高到国家中心城市,要成为世界亮点城市。
由上我们不难看出,武汉市对自身城市的定位与发展目标有着远大的抱负,经过2020年初***病毒肺炎疫情,武汉市已被全球所瞩目。如今疫情基本退去,发展经济,恢复生产、生活正常秩序已成为当下紧迫任务。
坦白讲,******肺炎疫情还是对武汉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2019年武汉市GDP总量1.62万亿,排全国城市第八位,2020年第一季度,武汉市GDP同比下降了40.5%,居全国城市第十九位。
邓爷爷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不要忘了,人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,这也是在2017年10月份,武汉市提出要用5年时间吸引百万大学生留汉的目标,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已有近50万大学生落户。
接下来的两年是百万大学生落户目标的攻坚之年,也是武汉市重振经济的开局之年,面对全国其它城市如杭州、南京、成都甚至是深圳、广州都加入了"抢人"大战的局面,武汉市再次放宽落户政策,甚至是8折买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第一个是抢人,为武汉的中远期发展储备***。
第二个武汉是疫情之下聚光灯照射的地方,武汉必须发展好,这是现实的要求。
在这次***疫情中,武汉饱受磨难,最终和全国人民一起战胜了困难。但是如此一疫之后,武汉的名声却被传播到全世界,其中有些国家污蔑武汉,诋毁中国。武汉承受了不小的压力,其实生活在武汉,我是能感受到整个疫情期间大家的心理变化的,在国内虽然大家不至于歧视和诋毁,但实话讲,在之前多少是有些介意武***的。这的的确确会影响到武汉的发展,比如有的毕业生就会因此不再武汉发展了,选择北上广深或者成都,杭州之类的。而武汉市上一波抢人大战的领头羊,***提出的口号是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,现在是面临严重考验的时刻。
人才在未来多重要就不需多言,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红利已经成为过去,未来就是10个左右中心城市发展的时代。武汉是野心勃勃的一个城市,抢人是必然有的一步,而且相信其他城市的落户门槛也会降低,未来除了北上广深或许根本就没有落户门槛了,一张***走天下。
第二点就要说说为什么有必要发展好武汉了。
现在全世界很多的国家都盯着中国,盯着武汉。武汉恢复好了,不但能显示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处,还能***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脸,要是发展不好就要被看笑话了。疫情是个放大镜,武汉的很多问题暴露了,但惟其如此才能解决问题,经过这次历练,武汉整个城市的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,对于领导的工作调动也显示出了***的决心。
如果说释放的信号,那最明显的就是户籍制度的放松,人口流动加大,另外对于武汉的发展,我也是看好的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武汉落户新政策解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武汉落户新政策解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zslmzm.com/post/22397.html